“王璜生·珠江溯源记1984/2022”巡回展经过桂林站、昆明站、贵阳站,最后一站,终于回到了广州。这是一个约定,也是对历经两年多的巡回展的回望。
展览生成于回忆,必然具备了浓厚的情感底色。展览是从构思一本书开始的,最后一站选择在广州图书馆展出,从文本回到文本的内在契合,巡展活动回到了文本的栖居之所——图书馆,回到了初心,尤其显得意味深长。
2020年以来的疫情对于中国社会以及世界格局的影响尤为深远,落实在每个人身上并展开故事。王璜生借助疫情期间的禁足,重新在个人的记忆与资料中发现行动的意义——上世纪八十年代,充满理想主义激情、思想解放的年代,青年一代开始寻找自我以及可以追随的理想并采取了相应的行动,王璜生和李毅的骑行,正是在这种青年思潮激励下做出的选择,这是一种无畏,也是一种意志力支撑下的激情,也可以看做是面对历史与文化的狂欢,此中的意味王璜生体会得尤为深刻。三十多年的时间,一次次论证了王璜生身上那股强烈的行者气质,无论是对于中国美术馆学的建构还是他个人的艺术,王璜生永远没有停下脚步,他了解他的命运。
如果说1984年的溯源是一个人的青春对于珠江的想象,那么今天对个人史的回溯则是文化情怀与担当的回响,形成了一种由年华、理想、情怀、践行力、地点等元素聚合的愿景。1984年的珠江溯源行动的意义被放大,三十多年的沉淀是一个把行动文本化的过程,拓展了阐述溯源行动的文化维度,深化了王璜生文化实践的意义。
珠江是一个在历史时空中不断“改道”的概念,并非是一成不变,是一个被不断塑造,被发现与注解的概念。近代以降,“珠江”更是成为了一个具有高度象征性的、充满实验精神与革创力的名称,珠江的源头和流域上的文化,共同塑造了珠江的历史、思想和性格,每个地域都为珠江注入了文化特质与活力,从而使珠江文化更为渊博深厚,溯源的个人意义体现在对一种兼容、饱满、开拓的人格塑造。
展览和这本书贡献了一个典型的个案,揭示了在珠江文化与个人史写作的辩证与可能。广州对于王璜生来说,是他的第二故乡,他在广州工作的近二十年时间里,正是广州以改革开放实验田的身份不断深化并真正发挥作用的二十年,城市化的大发展,开放的思想与开明的社会为王璜生开拓美术馆事业提供了机遇与条件,从近乎零的开始探索中国美术馆建制的本土化道路,为中国的美术馆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并贡献了诸多富有意义的开拓性工作,从某个意义上说,广州成就了王璜生,也成就了此次文本和展览的生成。广州是王璜生的福地,而这个展览可以看做是一次充满感谢的致意。
珠江三角洲是珠江的出海口,南海波涌,百舸争流,其中更为深刻的意象是吐纳和包容,是出发与回归。溯源行为是一种历史建构的方式,同时充满着对未来期许的深情。
最后,感谢广州,感谢广州图书馆及相关合作机构,让这次巡展的学术逻辑和情感逻辑更加紧凑明晰,为巡展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孙晓枫
2021.12.26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