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中文

上一页     下一页

《自我画像》新版序


文/王璜生

由女性自画像的研究入手,探讨有关女性自我观看及表达的图像衍变论题,是姚玳玫教授《自我画像:女性艺术在中国(1920-2010)》一书的出发点和表述定位。该书是配合2010年12月17日至2011年2月20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同题学术专题展“自我画像:女性艺术在中国(1920-2010)”的图文著作,由岭南美术出版社于2010年12月出版,得到美术界和学术界颇多好评。七年后的今天,姚玳玫教授又对该书进行重新撰写和全面修订,以她这近七年来持续不断的史料搜集、女性艺术的图像学研究、女性画像与社会文化之关系研究为支持,对原书作了扩展和深化。新版《自我画像:20世纪中国女性艺术的身份与图像》明显上了一个新台阶。

女性的自我观照,准确地说,是包含女性自身的历史印痕及文化深层心理表征的一种自我观看,是女性的生理、个体心理、身体观、家庭观、社会角色和位置等等的交互关系的呈现。从图像研究的角度看,20世纪早期,随着西方现代绘画方式的传入中国,“自画像”在当时中国西画界颇为流行。这类“自画像”的流行不仅与西洋绘画的摹写方式有关,更与这一时期中国人的个人觉醒有关。正因为有“我是我自己的”的立足点和眼界,才有女性的自我观看及表达的可能。而自画像之所以为早期学习西画的女性艺术家所青睐,也缘于此——既是学习、掌握绘画表现技能的需要,更是自我关注、自我表达的需要。从“自画像----自我画像”,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期中国女性自我成长、自我表达、自我关注、自我理想的诸种迹象,在这其中,不无包含微妙、复杂、潜在的文化心理、时代印记和个人精神表征。

20世纪西方女性意识的高涨,女性主义运动的阶段性发展,不仅对西方世界,而且对非西方国家都产生深远影响,构成现当代文化的一种重要现象。在艺术领域,经由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女性意识和声音,也成为这一时期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借助艺术的手段,女性作者重新确认自己,并以自己为方位确认世界,这一过程不仅是一种静态的自我叙述方式,更是动态的自我建构及张扬的过程。中国的女性表达有着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特征,同时又随着社会现实情境的变化而发生阶段性衍变,呈现着缤纷多彩的精神取向。将这近一个世纪的女性“自我画像”串联起来,可以看到的是作为历史和时代的“人”的精神步履和生活足迹。而历史和时代,也在女性的这种自我表达的图像链中,呈现它互为关联的上下文关系:一种社会变化和文化心理衍变的轨迹。

与许多女性艺术研究的著作不同,姚玳玫关于女性自我画像历程的论述,并没有停留在泛泛的女性主义理论演绎或宏观的艺术现实描述上,而是以大量翔实的历史文献资料和艺术家作品为证据,考索历史的来龙去脉,爬梳20世纪中国女性艺术家的图像形态和艺术迹象,揭示女性图像衍变背后的个体精神诉求和时代特征。其史料证据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客观的文献史料,一是艺术家的作品。在搜集民国时期女性艺术活动的历史资料方面,《自我画像》颇费一番功夫,好多史料,在学术界是首次发布。在目前中国现代美术史研究中,20世纪上半叶的女性艺术研究一直是个薄弱环节,相关研究没有深入展开,史料未被开掘、发现。姚玳玫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她对潘玉良、蔡威廉、方君璧、孙多慈、郁风、梁益坚、梁雪清、张荔英、梁白波、王静远、陈芝秀等以及1940年代解放区时期的女艺术家群体、民国时期留法英归国的女雕塑家群体、民国时期国立美术学校毕业的雕塑专业女生群体,都有新的发现,多处研究填补了中国现代美术史研究的空白。

另者,较之2010年配合展览而出版的那本图文书,新版《自我画像》文字篇幅增加了三分之二,各个部分都有新的拓展和推进。比如,加强了1940年代女性画像的历史进程梳理和历史境况考察。具体分国统区和解放区两个部分来考察。指出时代环境的如何制约并带来女性画像的图式转型;出现在其时绘画上的女性形象怎样由“个人”的“自我”,变成“集体”的“大众”。经由细致打捞,作者指出,延安时期,从鲁艺到抗大,有独立创作机会且有作品留世的女性艺术家几近于零,延安的艺术舞台基本是男性的舞台。男性作者笔下的女性形象也发生明显变化:孔武有力的女兵队伍,大开荒大生产的女劳模,学文化学识字的家庭农妇,成为主流形象和流行图式。该书还追踪由解放区几所学校,如鲁艺、华北大学培养出来的1949年以前完成学业的第一代新中国女性艺术家的去向,她们如何接受解放区美术的图式训练,如何成为新中国美术的开路人。更有意思的是,她们笔下的女性形象与解放区美术的流行图式仍有差别,她们更热衷于描绘家居情景:妇女学文化、学识字、抱儿、养鸡一类更为生活化的画面,与其时彦涵、古元、莫朴、王式廓、石鲁等的斗地主、烧地契、分田地、保卫战、改造二流子的宏大题材还是有所区别,隐约之间透出女性画像的特点。这类画面直接影响了1949年后的女性美术创作。同时,在研究叙述改革开放之后,女性艺术在开放的现代主义文化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转型,作者从女性学者身份出发,对女性艺术家的深层心理、潜意识、视觉表现特征,时代及社会关系等做了独有见解的论述。

从框架结构和史料规模看,《自我画像》可谓一部中国现当代女性艺术史研究专著。

是为序。
                                              
                                              2016年11月26日于北京寓所